哼哼

读《弟子规》有感—弘扬传统文化

哼哼

在这快速发展的大都市,每个人都为自己,为生活而忙碌着。转眼我在北京已经有几个年头了,静下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有时难免成为奢侈。

随手翻开书柜,不经意间发现有很多书,但多数都是买时看过一遍。大半个书柜是工具,职业方面的书,随手翻出一本《弟子规》,看着这本书,竟一时想不出什么时候得来的这本书。细细翻来,《弟子规》应该是儿童启蒙教育的书,一开始倒是简单的插画吸引了我,才细细看来这本书。《弟子规》对于3-7岁的儿童来说有很大的帮助。小时候没有接触过这本书,只是工作后通过朋友接触。一开始想着《弟子规》无非是讲常生活的规范,无非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要小心谨慎,言语要讲信用,和人相处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不应做不道德的事。目前来说这些所谓大道理,或许每个人都懂,但有几个能做到呢?

现在的社会发展神速,大家都在追求高科技、高物质的生活,往往人心是浮躁的。社会的发展较快不一定都是好事,对于目前的人们来说较高,较快的发展不仅给人带来便利与享受,还一定程度上给人们带来较大的危机。因为目前人们把享受、物质看的较重,为了这些表面的东西把最重要的东西都舍弃了,特别是现在的人们把古圣先贤留下来的文化精髓都遗弃了。不像古时候那么重视儿童道德规范的教育,而如今越来越注重一些表面的成就忽略了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无论是从古至今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法才能够孕育优秀的下一代,特别是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生长来说尤为重要。

我从小没有接触过《弟了规》,长大后才有了初步的了解,至于说初步,因为我觉得对于真正的了解并去按照这样的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的才算了有真正的认识,有了解。古时候的人很重视儿童教育,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一出生是一张白纸,你教他什么,他就变成什么样。在物质横欲年代,现在家长们都忧心忡忡,觉得孩子不好教育,要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抵挡外面的诱惑确定很难。但我想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自身教育也很重要,只有身作则,做好榜样,让子女去效法。孩子父母为人谦和,孝顺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难免为人恭敬,孝顺,因为孩子无意识都会在模仿,学习自己的父母。最近网上有一条新闻“武汉千万富婆甘当环卫工为子女做模样”,一位普遍的母亲对于千万身家,用简单的体力劳动为孩子做榜样,这种以身作则,富不奢的品质难免会引起多数人们的学习和借鉴。

《弟了规》看完后,觉得在孝顺父母方面应该引起许多人们的关注。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父母给了我们一切,父母的终生也是为孩子奔波。想必每个人孩子都和爸妈吵过架,孩子的观点和家长的观点都有不同,双方不能够妥协,最终难免吵架。读完《弟了规》的“父母责,须顺承”,我顿时觉得之前的所作所为实在太不孝了。之前总把父母的教诲和责备都不当成一回事,因为我始终觉得我小时候被抛弃在老家,打心眼里觉得爸妈重男轻女,心里难免会有怨气,对于父母多少也会有埋怨。长大后毕业了,自己也将面临生活的压力和艰辛才慢慢觉得爸妈的不易,顿时觉得小时候的无知和不孝。哪有父母不想和自己孩子在一起的,生活的艰辛,让我们不得选择分开。每次放假回家就觉得家里看不上眼,这里,那里老嫌脏,总会责怪妈不会收拾屋子,一回家难免嫌东嫌西,和妈吵嘴后也觉得自己很后悔,好不容易回来了,一回来都惹得大家不高兴。接触《弟子规》后我回去的时候,看到家里有我不满意的地方,我也尽量不去抱怨,会主动收拾。自己的改变也使家里的人相处的很好,自己细微的改变也在无形中影响到我的家人的看法。

现实生活中难免会有很多无形的压力,遇到不如意的生活,较多的人会抱怨命运的不公,生活中我也会抱怨自己的出身,抱怨爸妈不在身边,抱怨工作不如意。看完《弟了规》我才顿时明白,在现实中“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稀”同样是人,善恶正邪,心智高低,良莠不齐;流于世俗的人众多,仁义博爱的人稀少。因此难免自己在生活中就形成很多恶习,这些恶习也使我学会抱怨,自己遇到问题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错,而是找客观原因,往往不会自醒,遇到挫折时也经受不住。看完“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遇到挫折,不要自暴自弃,通过身体力行圣贤的训诫,就可以达到圣贤的境界。才觉得自己的成长完全靠自己的为人,处事,以及自己的贤德。在生活中身体力行规范自己的言行,思想,行为,只有做到才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价值。

每个人都有不同,生活,处境、学习,命远。怎么改变既定的命运呢?通过《弟子规》阅读和学习才了解,自己不仅明辨善恶的标准,还要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效验。特别是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都应该恪守规范,正确认识自己,改掉自己的恶习,心存善念,相信人的命运完全可以掌握自己的未来,改造自己的命运。

回复

    暂无回复
 

回复话题

返回顶部